首页

长春楠楠视频

时间:2025-05-28 16:55:39 作者:香港调解专家:国际调解院落户推动“以和为贵”走向世界 浏览量:90934

  中新社香港5月28日电 题:香港调解专家:国际调解院落户推动“以和为贵”走向世界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很兴奋看到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香港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调解研究院院长徐晶连用几个“很兴奋”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2023年2月16日,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成立仪式在香港举行。图为时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光源(左二)、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右)和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主任孙劲(左一)主持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揭牌仪式。(资料图)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供图)

  《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签署仪式将于5月30日在香港举行,近6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约20个国际组织将派高级别代表出席。国际调解院着眼以调解定分止争,将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其总部选址于香港历史建筑旧湾仔警署,预计最快可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开幕。

  徐晶从事调解工作近20年、曾被评为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金牌调解员”,近10年来成功调解逾1500宗案件,其中超过95%的案件涉及跨境争议调解。她介绍,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悠久历史和实践基础。与诉讼、仲裁相比,调解具备自愿及自主、高效率与低成本、程序灵活、保密性、非对抗性,以及和解协议易执行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当事人选择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

  “20年前我刚开始做调解时,总要先花很大精力向当事人解释调解是什么、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香港和解中心会长、香港国际调解中心主席罗伟雄告诉记者,近10年,随着国家和香港大力推动调解文化,调解的优势受到广泛认同,调解案件数量持续增加。

  罗伟雄说,调解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约为诉讼、仲裁等争端解决方式的十分之一,而且能够照顾当事双方的情感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帮助双方重建合作关系,“我觉得这是调解最有帮助的地方。”

  多年调解工作中,罗伟雄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帮助一家中国内地国有企业解决在中亚地区的建设项目纠纷。这家企业此前遇到同类纠纷,都是通过在当地诉讼或仲裁解决。经过团队约三个月的努力,当事双方达成和解方案,不仅保障项目建设继续进行,也提高了团队调解国际纠纷的能力,助力海外企业“引进来”、内地企业“走出去”。

2025年1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证书颁授典礼。图为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前排中)等与获颁证书的调解员合影。(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谈及国际调解院总部设在香港,罗伟雄认为,这将有利于推动“以和为贵”的东方智慧走向世界,助力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徐晶强调,这既肯定了香港“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也对香港调解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徐晶建议,香港调解员应以成为“全球调解专家”为目标,深入学习《新加坡调解公约》等法律框架,运用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伊斯兰法系等多法系知识,组建多语种团队,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辅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系统提升解决复杂国际争端的能力。“长远来看,香港调解员可结合西方调解技巧与东方和合传统,探索建立全球调解标准,将香港建设成为‘调解之都’。”(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国开支法案又扯上中国:禁止购买“战略石油储备”

阿斯塔纳2月24日电 据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官网当地时间23日消息,据哈水文气象局预测,2月下旬和3月,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可能会有强降水,哈10个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风险增加。

最高检:2023年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425.3万件

在2024年第一届台湾青年巴蜀文化“双城”体验季中,30余名台湾学生与成都学生“结对”,并入住成都学生家庭,沉浸式体验大陆生活。来自金门的中学生沐宸与成都中学生伍梓涵“结对”后,伍梓涵立刻兴奋地问道,“明天去看大熊猫、吃火锅,怎么样?”由伍家安排的行程,既有参观成都博物馆、杜甫草堂、武侯祠等人文景点,又有品尝担担面、龙抄手、火锅等成都特色美食,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是必选项。“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成都小伙伴的热情好客。”第一次来大陆的沐宸说,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在成都结识了好朋友,也更加了解四川。

数字技术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这个专题论坛提出四项倡议

近年来,党中央对精文减会高度重视,持续出台措施治理文山会海。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这无疑为接下来各地坚决精文减会,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供了强大助力。

中方:将继续为缅北和平进程提供力所能及支持和帮助

我熟悉的前辈学者、西藏历史研究专家喜饶尼玛教授也受益于寄宿制教育。他回忆说:“我母亲是翻身农奴,解放前家里没有一个识字的。今天,我兄妹五人都是大学毕业。我现在是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03架次解放军飞机在台海周边活动”?中方回应

“我坚持写作的五十多年是中国最波澜壮阔、最有色彩的时期,有幸生活在这一时代。对于社会的观察与研究,我一直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贾平凹说。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